【解码:谁打开了大宗商品的“盲盒”?】

守住仓、看住货、贷出款

事发10年,不少亲历者提起“上海钢贸事件”,仍心有余悸。上百起重复质押、空单质押,坏账金额高达100亿美元,钢贸商数量骤减、银行利润受损,“跑路”“断流”“破产”等消息不断……对普通人来说,大宗商品,像是一个复杂且神秘的存在,犹如一个“盲盒”,无法窥其全貌。偶有消息,却和“暴雷”相关。

有业内人士对《物流指闻》表示,随着数字化加速走到台前,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了发展红利期,然而大宗的标准化程度低、货物流通管控难、货权控制难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如何攻克这一顽疾?4月20日,京东云发布了“数字仓库”解决方案。从大宗商品园区数智升级入手,构建“仓储、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为大宗商品“守住仓”“看住货”“贷出款”。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仓储数字化建设,既推动了大宗商品传统仓储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又推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具有行业引领性和重要示范效应”。

业内专家的这一评价,引起了《物流指闻》的极大关注,索性揣着几个热乎乎的问题,走到了数智创新的现场。

01


破题大宗商品,为何从数智仓储入手?
大宗商品,并不是新鲜事物。翻开《大宗商品流通行业发展的理论、测度与政策》一书,便可得知:工业革命伊始,大宗商品就作为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原材料,登上了全球贸易的舞台。明清时期,以粮、棉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意义的大宗商品交易兴起,并日益展现出物流、贸易、金融等产业属性,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生力军。与零售品不同,大宗商品作为工农业生产与消费领域大批量买卖的物资商品,涵盖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主要类别,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与大宗商品的重要性不匹配的,是其惨淡的数字化建设水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物流指闻》表示,“很难想象,大宗商品贸易行业的很多环节,与30年前相比,没有本质提升,很多流程都没有经过系统梳理。”

因大宗商品贸易行业数字化程度偏低,缺乏有效控货手段,货物不可见、不可控、货物易丢失现象,多有发生;缺乏平台背书和外部监管,大宗商品现货贸易,仅能依靠企业自身信用担保;而代表传统纸质仓单可信性的“红章”,一旦被篡改,仓库、银行将损失惨重……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大宗商品质押融资举步维艰。回过头再看文章开头的“暴雷”事件,其所引发的信任危机,时至今日,依然余波未平。

由此观之,重塑大宗商品信用势在必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在公开场合表示,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关键是以“数据”驱动决策与执行。

数据与线下场景融合,仓储数字化,成为破题关键。大宗商品仓库的数字化改造,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不断提升大宗商品的智能风控水平。随着《数字化仓库基本要求》(WB/T1118-2022)《数字化仓库评估规范》(WB/T1119-2022)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于2022年7月1日正式实施,更多的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纷纷试水数字化转型,腾讯、京东云等科技服务商,也早早投身其中。

准确、安全、效率,是大宗商品仓储管理的“度量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标准部部长沈启星测算:引入数字技术,将大幅提升仓库的工作效率,可缩短40%以上时间。过去盘点1万平方米仓库,至少需要1-2天,而依托物联网手段,可缩短到2个小时以内。

02


抢滩数字仓库,为何要看京东云?
如今,抢滩大宗商品“数字仓库”,成为各路玩家的发力方向。在调研中,《物流指闻》发现,国内其他大宗仓库数字化建设,主要围绕动产、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聚焦于实物管理,暂未真正实现仓储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与管理的智能化。因此,大宗商品的金融、贸易属性,不能得到有效释放。

建设一个融合供应链、产业链、金融连,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仓库,远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在长久的行业实践中,锤炼出精准且独到的洞察,才能夯实技术服务、供应链服务、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等综合能力,从而借助数字技术,将传统的大宗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仓储管理、交易、融资等业务环节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这显然是个难啃的“硬骨头”。放眼国内外数字服务商,小厂商不具备综合开发能力,具备实力的大厂商,开发成本却居高不下。这时,京东云数字仓库,好似“圆桌骑士”一般,基于物联网技术、供应链技术,融合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仓储、贸易、金融”三位一体,输出了技术领先、标准规范、场景丰富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别人眼里的“烫手山芋”,为什么京东云甘之如饴?了解它的人不难发现,布局和发展“数字仓库”,京东云有着天然优势:过去20年间,京东持续加大实体投入,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京东物流运营超1500个仓库,过去3年,新增超700个,仓储总面积(含云仓)超3000万平方米,在全球拥有近90个保税仓、直邮仓和海外仓。在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基础上,2022年库存周转天数继续保持在约30天的全球领先水平。仅过去6年,技术研发投入就累计近1000亿。

植根于京东零售、仓储、物流、技术的厚实土壤,京东云早已锻造了其他玩家所不具备的“基本功”。这也如知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所说,“每次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都建议大家回到‘基本功’,因为你以为的那些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作为京东集团对外技术输出的核心品牌,京东云正以数智供应链能力,释放京东新型实体企业价值,助力千行百业数实融合。

03


着眼“三位一体”,京东云能干什么?
做难而正确的事,一直是京东人的传统。不可否认,大宗商品数字化转型,投入巨大,短时间内也很难看到明显成效,需要长期有耐心的探索。早在众多玩家“左顾右盼”“临渊羡鱼”之时,京东云已躬身结好了网。在发布“数字仓库”解决方案的一年前,京东云就联合中储京科等企业,服务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片区范围内仓储企业为试点,落地数字仓库,并成功获批山东省数字强省标准建设项目。

谈及这一创新应用,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秦禾表示,作为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仓库平台构建了“仓储、金融、贸易”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是继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之后,数字技术向仓储物流环节延伸的一项重大变革。

这个“三位一体”的数字仓库,带来了哪些改变呢?守住仓,“线上+线下”实时联动。走进山东中储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宝泰仓,配有激光导航定位的巡逻机器人,搭载红外监控摄像头,按照提前设置的巡检地图和巡检路线,有条不紊地根据巡检任务和点检要求,进行全天侯自主巡检。

这一“黑科技”,在“京东云数字仓库”平台上,并不鲜见。运用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平台,管理员打开电脑或点击APP,就能对仓库实现全流程监管:实时视频监控功能,连通仓库内外的摄像头,可24小时监测仓库及周边的安防动态;有着灵敏“嗅觉”的电子围栏,设置了“存储区域、禁入区域、危险区域”,一旦货物轮廓发生变化、受限车辆与人员闯入均会告警,实现了AI看货。

来自央视《东方时空》的消息称:数字仓库的建成,将更好地保障仓储物流安全,提升货物的周转效率,促进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全产业链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看住货,“区块链”重塑大宗商品信用。京东云数字仓库,这个有着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的平台,像一个有智能的供应链管理者,让“货物、货位、标识、电子账目、数字权证”时时相符。在货物进入仓库时,就将入库时间、品类、规格、型号、产地等信息实时录入系统,并生成不可更改的数字码,同步给货主、仓库、法院、海关等主体,后续货物的出库、过户、交易,可同步实现全流程监管。

将线下纸质仓单转化为线上数字仓单,是获取银行授信的关键。登记在区块链上的仓单,可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可追溯、不可篡改,其是否已经被抵押,所有成员一目了然。该仓单若已被抵押,平台将通过智能合约功能将其冻结在区块链系统中,可有效避免重复质押。这意味着,沉睡在仓库里的以万亿计的大宗商品,可以作为质押品,帮助企业更便捷地获得融资。大宗商品也将成为房、车之外,中小微贸易企业获取贷款的又一抓手。

贷出款,数字技术助力数实融合。安全、严谨、可追溯的“控货”能力,赢得了银行的信任。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蔡永健表示,“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仓库监控不再是难题,货物和编码可一一映射。”

不久后,一笔31.6万美元的资金,从建设银行青岛自贸区支行贷出,支付给了青岛悦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越南客户(下称悦友)。而质押物,正是该公司存放在数字仓库里的橡胶电子仓单。此前,采购自越南的200吨橡胶类大宗,在完成提单签收、换单、通关、查验入库等流程后,存放于青岛自贸区的中储青岛分公司仓库内。通过数字仓库平台的“AI看货”功能,仓储方、贸易商、银行方均能实时看到货物、货主、保管仓库等信息。在第二天,悦友采取提单转仓单质押模式,快速便捷地获得了银行融资。

04


写在最后

日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无疑再一次夯实了京东云“数字仓库”的创新路径。
如今,大宗商品的“盲盒”,一经京东云及其数字化同行者打开,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守住仓”“看住货”“贷出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管理简化、监管准确;融资简化、生意盘活……这是我们从“数字仓库”案例中看到的直接效果。

未来可期。我们知道,在数智化时代,大宗商品所释放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