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结算型网货平台会成批死掉?

网货平台的经营本质还是物流的生意,通过人车货场的资源调配,来完成端到端的实体产品交付的过程。

平台存在的逻辑是因为两端高度分散的供需不平衡所导致,当海量级的订单遇到了天量级的运力,是需要真正的平台来解决问题的。

物流人都简单,没有哪个老板在创办企业时就想着以后卷款跑路的,即便是当下爆雷的几家不也都曾有过各种光环的么?

在市场极度疲软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多物流企业通过结算型网货平台来完成自身业务的合规化,这绝对是优质的稀缺资源。

有人出事就要有人接盘,供给侧的市场在不断出清,客户可以选择的标的也在被优化。从需求侧到供给侧都在不断优化过程中,合龙配套是需要场景解决能力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沉淀和创新能力是接不了这个招的。

举个栗子:西北拉煤是个简单粗暴的活,但如果你能解决磅单复核及司机排队的问题,此种结算业务哪怕是贵点也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今年大家都特别的难?

后疫情时代,各个行业都在卷,物流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目前这3069家网货平台机构中,结算型的网货平台占了九成半以上,而这些个网货平台的客户绝大部分是物流公司,难度和难处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之前有行业大佬曾指出过,网货平台的九种死法和一线生机,当下回过头来看也不为过。内卷能否回避?主做高端的小企业可以回避,但主打大众的企业无可逃避。既然无可逃避那就敢于面对,高明的玩法是找到内卷的“解药”,等到寒冬过去再图发展。

经常在各种会议上听到一个词儿“行业集中度不够导致集约化不高”,简单翻译下就是:既然企业批量死亡了,但需求仍然存在,于是乎市场份额集中到活下来的企业身上了。

以公路零担专线为例:原来在白云区太和镇有20多家上海专线,经过园区拆迁以及疫情洗礼,现在只有10家左右能保证天天发车。那些消失的面孔,对于合作的网货平台也是个不小的冲击。

目前很多结算型的网货平台,都是在以订单为中心来研究证据链的完整性,极少有人去研究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小物流公司的业务要么是来自于小工厂,要么是来自于行业的大三方,如果垫资成本过高、税务成本过高、客情维护成本过高等,是不可能愉快的长期玩耍的。

为什么工信部要鼓励专精特新?如果大家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对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网货平台的出清也是一样的道理。

奖补政策和结算业务是一对欢喜冤家。

自从地主家里余粮也不多了之后,仅有的余粮要花在紧急重要的事务上面,网货平台基本上就被打入了爹不亲娘不爱的冷宫。

当奖补政策不能及时到位,网货平台缴税的资金占用成本就会无限期的增加,这种失血状态不可能持续太久,前期出事的几家和这个也有一定关系。

有一部分网货平台已经在缩减业务量,也有一部分已在破产清算的路上。

网货平台的生意可不是澳门的牌局,而是上台容易下台难。当初拿到网货平台证照时都有点小激动,都想着要在万亿市场里大干一场,可能干着干着就开始跑偏了。为了追求业务体量而忽视了风控,为了拿到奖补政策而进行数据造假,面对诱惑想不忘初心是个很难的事情。在充分评估自身的资本、技术、整合资源的能力后退市,能够全身而退也是不错的结局。

监管部门联合执法肃清环境,个别被动出局。

如果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网货平台也是其中一分子,暂行规定的整齐划一就成了标配。每当看到官宣数据发布时有部分省分未上传运单,此种技术不合规的企业是否可以暂缓发证?

但凡是车辆上路就要有相应的证据链来交叉验证,把人、车、货、钱贯穿于整个链条之中,这样的交付和交易才有价值。作为监管部门对于新业态给予足够的包容是好事,但包容不是纵容,应该找到问题后及时消除隐患还给市场良好营商环境。

金税四期的震慑力不言而喻,上下游的数据穿透能力非常强大,以数治税纠出老鼠屎来净化环境是重要工作。供大于求的货运市场不患寡而患不均,各地奖补政策没法一刀切,但对于监管的执法是要达成共识的。

比如关于据实列支,各个地方的认可程度是不同的,只有监管执法标准统一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换言之,既然是高质量发展,就不要太看重数量。

剩者为王的时代。

当下的网货平台还处于军阀混战阶段,区域性、资源性的各路神仙纷纷登场,离五霸七雄的时代还差了老远。虽然业务的同质性极强,但各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最后的结局肯定也千差万别。

虽然运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但货主真贴心和懂客户的运力并不多,这就需要平台要运力标签化后加强甄别和筛选。

这么多年以来,货运市场之所以对人的信任要高于对公司的认可,核心原因就是信用体系的缺失。

如能做到运力标签化并加以甄选,且能对于货主及承运商进行考核评价打分建立信用体系,这样的网货平台仍然要留在牌桌上面。

在产业链的十节甘蔗里面,想一个人吃独食是不现实的,只有分工协作的精益求精才能成点事情。

数据挖掘,探索多元服务场景。

很多很多时候,TMS系统只是一个引流的工具,如果能和TMS系统里的客户或是用户做成生意那就有价值了!以此类推,结算型的网货平台由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是可以产生一定价值的。

首先业务结构必须是供需两端高度分散的类型,而不能是扫帚型的,大客户就那么几个对应了大量的个体承运司机。

其次交易结构要能贯穿司机承运全链条的,否则车队长就是客户与司机之间的拦路虎,信息断链就没法再挖掘下去了。

结算型网货平台所服务的物流公司,基本上都是以计划型运力为主,否则司机注册签约一个环节就能要人命。

计划型运力的组织相对简单:排班次、排线路、排任务,在大宗里面更简单就是扫码领任务就行。

计划性越强就越有多元服务场景的需求,比如加油的路线就很明确了,再比如根据行驶证可建议司机把燃油车替换成LNG车辆。可服务的场景很多,在于我们自身的能力。

做精做深,布局垂直细分寒道。

网货平台可以承接全国的业务订单,这种大而全的打法是需要很大的投入的。

后疫情时代都活在当下,资本越来越理性,企业也是量入为出越来越本分。与其大而全不如小而美,这和专精特新的扶持政策如出一辙,整个世界也越来越有层次感和清晰的边界。做精做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都是要靠时间去沉淀的,板凳要坐十年冷说的很深刻。

后服市场,不做第一就做惟一。

所有的网货平台,都有一个车后市场的梦,姑且可以称之为产业生态吧。

但其实能成事的并不多见,原因有二:1)主业不强、副业难旺;2)成本优势、不够显著;这就又回到了上个话题,垂直纵深的能力如果不充足是没办法拉新引流的。主业和副业是可以相互带动的,然后继续留在牌桌上等待机会,降低期望提升能力是必须。

上海达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Niuinfo Technology)是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商,总部注册于上海,于苏州及大连两地设置研发分支机构。作为中国运输及供应链行业的数字化服务高端市场领导者,达牛拥有全线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产品、丰富的系统实施经验和管理咨询能力。我们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流通体系的革新,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进程赋能——践行”链接企业数字化,架构产业新经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