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监管新规要求多次提及了供应链金融中的真实贸易背景。监管机构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发布了很多规定。真实贸易背景的相关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要求关注票据承兑是否对真实贸易背景进行核实。随着银行周转类授信规模日益庞大,对真实贸易背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监管部门网站搜索贸易背景类处罚也是与日俱多,这表明监管机构将真实贸易背景作为检查的重点。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贸易真实性
在保理业务中,保理业务的前提是买卖双方应该有应收账款的存在为前提,而应收账款的存在需要买卖双方具有真实的贸易关系。因此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是供应链金融保理业务中最核心的环节。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供应链运营主体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分析。贸易真实性根据时间分为两部分,即融资前买卖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和申请融资买卖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审查融资前买卖双方贸易背景真实性主要是根据之前的交易记录,了解双方的履约情况和履约能力,以便考察和预测申请融资贸易的情况。审查融资时买卖双方贸易真实性主要是为证明应收账款的存在,并可以转让,最终实现卖方的融资。
我们都知道贸易真实性的内容包括双方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卖方是否按照合同履行了各项业务,买方是否履行了各种约定的义务。因此验证贸易背景真实性比应收账款转让通知更加重要,因为虚假的贸易背景是保理业务中最大的风险之一。
在票据方面,尽管过往存在着很多开立无真实贸易场景的票据,企业资金套现等情况发生,真实贸易背景的罚单主要集中在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审查不严、办理虚假应收账款质押的保理、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信用证贸易背景审查不严等方面。金融机构承担着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责任,办理业务时将贸易背景审核视为风险管理的基础。
但随着供应链金融发展,贸易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近几年出现的新一代票据及供应链票据,从系统层面上根本解决贸易真实性的问题,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包括对需要对承兑和贴现环节的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核。
众多的大型企业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供应链票据平台而不是银行端口开立,从风险管控上,更深层点是供应链票据对比新一代票据就具备更好的贸易真实性和管理属性。当企业通过网银开具票据时,结算账户仅限于该网银银行账户。然而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开具的票据可以使用其名下的任意银行账户,但需要提供第一手的贸易背景资料。企业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全面管理其集团旗下所有银行账户的票据业务,并进行统一的信息披露。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要求
贸易背景真实性是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很大一个前提,法律对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也不容忽视。其中《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法》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合同法》要求签订合同的双方主体资格合法,不与其他法律冲突,不存在欺诈或损害第三方利益。
总体来说,只有确保基础交易的真实性,才能使还款来源具有真实性。企业要融资前提就是要授信,融资授信前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对于金融机构也是至关重要。金融机构需审查企业的意图、回款及期限、货物、交易的连贯性等。
商业目的的真实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要求交易双方的商业目的必须真实,即基础交易的目的是商品交换,而不是仅仅为了借助贸易外壳实现其他套利。虚假的贸易意图可能导致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
回款金额和期限的真实性。回款金额和期限应与融资金额和期限相匹配。如果回款期限不匹配,资金可能被挪用,导致贸易融资自偿性受损。
货物的真实性。贸易融资涉及货物或货权的控制,货物的真实性对于保理业务尤为重要。货物必须符合基础合同的规定,包括种类、规格、包装、质量和数量等,价格不得虚高,货物权属关系必须清晰。
交易流程的真实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必须贯穿整个贸易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某个节点。只有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贯穿于整个贸易过程,才能使还款来源具有真实性。
确保贸易背景实质真实性并不意味着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就一定低。即使贸易背景具有实质真实性,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如回款不具备封闭性,导致部分贸易融资缺乏自偿性机制,从而使得贸易融资出现信用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应着重看待不同环境下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层面,更加有效地防范外部合规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是供应链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关键,随着供应链金融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发展,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贸易真实性的问题,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和工具,实现长期稳定经营。
上海达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Niuinfo Technology)是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商,总部注册于上海,于苏州及大连两地设置研发分支机构。作为中国运输及供应链行业的数字化服务高端市场领导者,达牛拥有全线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产品、丰富的系统实施经验和管理咨询能力。我们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流通体系的革新,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进程赋能——践行”链接企业数字化,架构产业新经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