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的牛市

近期国际定价的三大商品,原油、铜、铁矿在一遍质疑声中不断新高,最近2个月原油上涨了40%,750的原油、7万的铜、950的铁矿俨然是牛市的节奏。

铜、原油、铁矿这三类商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极高。这些进口的大宗商品中国都需要高价购买,而以国内供给为主的商品仍处于相对的低位,比如螺纹、煤炭、铁合金、生猪、VC、EG等等。中国用最贵的铁矿石生产出了最便宜的螺纹,用最贵的豆粕喂着最便宜的生猪。而中国通过购买高价原料,生产初级产品,低价向海外出售。这实际上相当于牺牲中国的资源收益,补贴全世界。

1、大宗商品的牛市

2、中国制造是全球通胀的压舱石

3、通胀VS通缩

一.大宗商品的牛市

国际定价的三大商品,原油、铜、铁矿在一遍质疑声中不断新高,最近2个月原油上涨了40%,750的原油、7万的铜、950的铁矿俨然是牛市的节奏。

特别是对于铁矿石,发改委几乎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方法,最近连续开会,就差直接下场抓人了。

商品的上涨虽然有投机资金的助推,但是铁矿、铜、原油三大主要商品的基本面并不差,甚至可以用亮眼来形容。

首先来看铁矿石,根据MS的调研,截止到9月15日铁矿石中国45港铁矿石库存延续前两期去库趋势,目前库存绝对值为年内新低及近三年同期最低位。截止9月15日,45港铁矿石库存总量11865万吨,比今年年初库存低1264万吨,比去年同期库存低1853万吨。

而今年的铁矿石进口量还在大幅增加,1-8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7.8亿吨,同比增7.4%。由此可见,螺纹需求之旺盛超出大部分人预期,这与房地产市场销量的大幅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统计局的钢材产量数据也验证了黑色的需求爆表,1-7月,统计局口径铁水累计产量5289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802万吨;粗钢累计产量6265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723万吨。所以铁矿石的上涨并不单纯的投机资金的推动。

再次来看一下另一个重要的工业金属铜。目前铜是库存也处在历史绝对地低位,而今年铜的产量同比去年大幅增加,铜表观需求比螺纹表现更为抢眼。今年铜的多项细分需求增速依然很快,这支持起来铜价的高位震荡。铜的需求以中国2022年数据:42%为电力行业,20%为家电及电子,11%为交通运输,27%为房地产。

目前国内电解铜的库存处于过去5年的绝对低位,而全年产量预计同比增加6%以上,粗略估算表需较去年要增加近80万吨。产量方面,根据MS的调研2023年8月全国电解铜实际产量99.27万吨,环比增加5%,同比增加12%。2023年1-8月国内电解铜实际产量累计754万吨,同比增加7%。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消失的铜》中已经推演过铜的需求和库存走势,这里不再长篇大论,结论显而易见,铜的低库存格局短期无法解决。

最后是大宗商品带头大哥原油。最近上海能源交易所的原油合约09和10连续逼仓,上周期货价格已经达到750,这已经和历次原油牛市的价格相差无几。原油的博弈相比其他任何商品都更为复杂,决定其价格走势的不仅有供给博弈,更掺杂着地缘政治博弈。近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原油供给端问题频出,推动油价大幅上行。

原油、铜、铁矿虽然中国需求在其中占很大的比重,但属于国际化品种,全球都在用,且是三个和经济密切相关的品种,在当下的宏观环境下走出了牛市的节奏值得深入思考

原油体量巨大,对通胀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工业生产最基础的能源,原油价格的上移会逐渐传导至各个产业链下游,通过成本的推动带来生产资料的上涨,进而影响终端产品的价格,最终完成通胀的传导。全球原油的年产值约为2.3万亿美元,全球铜的年产值为0.22万亿美元,是两类最为主要的大宗商品。

从铜油比来看,近期处于快速下降趋势中,而这一数值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当前经济在美林时钟中所处的位置。历次的铜油比连续下行几乎都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美元流动性逐渐稀缺,利率上行,通胀上行,PMI回落,经济步入滞胀阶段。

大宗商品的牛市气息浓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依旧冰冷的中国股市。连千年不涨的橡胶都底部突破了,股市还在打3000点保卫战。

二.中国制造是全球通胀的压舱石

铜、原油、铁矿这三类商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对外依存度极高。国内每年需要进口超11亿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80%。而原油的进口依赖度也高达70%,铜矿、铝土矿、锌精矿、镍矿等也基本一半以上需要依靠进口补充。

这些进口的大宗商品中国都需要高价购买,而以国内供给为主的商品仍处于相对的低位,比如螺纹、煤炭、铁合金、生猪、VC、EG等等。

中国用最贵的铁矿石生产出了最便宜的螺纹,用最的豆粕喂着最贵便宜的生猪。而中国通过购买高价原料,生产初级产品,低价向海外出售。

中国有着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开始了快速的、超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世界制造中心”。

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接近30%。正因为如此,中国供给成了世界通胀的压舱石,通过中国制造向全球输出通缩。

过去几年中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及汽车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80%和70%及30以上。改革开放鼎盛期间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将生产环节外包,雇佣大量中国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消除因工资上涨等因素给本国带来的通胀压力。这期间,中国为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商品,从供给端抑制了通胀。

中国大量进口高价铁矿石的时候也加大了钢材的出口,这相当于中国钢厂在为他国打工。2022年中国钢铁行业全行业的利润不及四大矿山利润的零头,仅力拓集团一家的净利润就折合人民币达到856亿元,是中国钢铁全行业的近3倍,如果按照当期利润计算,更是达到6倍之多。

而生产出的便宜钢材还在逐步加大出口,1-8月国内钢厂累计出口钢材5878万吨,同比增长28%。不仅是钢材,很多低端产品的出口都在过去几年有所放量,部分终端产品比如汽车的销量也在大幅增加,这些产品消耗的国内资源和便宜的劳动力,却只赚到了微薄的利润。

在能源价格中枢不断抬升的背景下,全球各国都面临着制造业成本的显著抬升。而中国采取了行政干预的手段打压国内煤价,这使得国内的制造业特别是冶炼企业的成本明显低于海外。

“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2021年,我国进口煤炭约3.23亿吨,对外依存度为7.3%。国内限制煤价。这就是间接用国内资源在补贴全世界,同时把大量碳排放计入本国。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而所有现代工业品成本中能源价格占比重头,比如电解铝PVC等能源成本占比达到了40%。全球火电(中国主要是煤电)占总发电量超过70%的情况下,行政限制煤炭价格低于国际水平,其实质相当于牺牲中国的资源收益,补贴全世界。

实际上全球的能源结构中,主要仍以煤炭为主,2022年全球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比高达80%,而中国14亿人口缺消耗了全球50%达到煤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仍在延续,我们通过低廉的资源向海外输出了通胀造福全球,投只以李期报之以桃,但最终得到的却不是公平的待遇。

现在中美冲突,美国只好强行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同时继续维持高利率。中美产业链纵横交错,短期无法脱离,假若离开中国,美国通胀或更难下来。

三.通胀VS通缩

通缩通胀,本质上是资本严重错配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在房地产上的资本错配,过去几十年的房地产大量资本涌入价格持续上行,资本错配到了一个临界点,就会出现供需错配。供给端产量严重过剩,需求端停滞不前甚至大幅下滑,价格变化陷入通缩。

高房价带来的后果就是居民消费被压制,各行业需求下滑,最终相关资产价格下降。

国内利率下行,带来了部分资产价格的剧烈通缩,而实物却在剧烈通胀,我们正在同时经历通缩与通胀,冰火两重天。

除了中国CPI低位,全球到处都是CPI实物通胀。实际上国内除了工资通缩,收入不涨,日常消费品的物价实际上也是逐步上行的,在海外高利率之下,货币购买力再次受到严重的冲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由降转涨;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2%,今年以来首次转正。

通缩通胀之争,各有看法,难有定论。但是,这对投资者非常有意义。当市场价格持续改变,纠正之前的资本错配时,会摧毁大量错配的资本,同时奖励进入急需领域的资本,让资本获得超高的回报。

终结高价的是更高的价格,同样地终结低价的是更低的价格。这就是市场机制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