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供应链的再思考

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特殊性 

资源禀赋分布不均与要素价格的巨大差异决定了“逆全球化”的成本非常巨大


生产要素与自然禀赋

资源禀赋(土地、矿产):分布的严重不均)人口与劳动力:总量与素质;教育普及程度地理特征:气候、江河、海洋或陆地;

资本: 融资工具;

数据资产:新的生产要素

*最重要的不匹配:资源富国通常不具备同时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其他要素条件(美国路好一些)


社会制度与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基因工程、AI与大数据等,

现代金融制度与资本主义

全球化:自由贸易红利

跨国公司的形成

效果与作用:


各经济体要素价格或回报率倾向于一致;普通劳动者相当程度上被机器与数据替代劳动者价值相对贬损;全球供应链高度分工、相互依赖、高效耦合最终导致:贫富分化与区域不平衡。。

资源禀赋分布不均与要素价格的巨大差异决定了“逆全球化”的成本非常巨大

石油天然气流向

锂、钴、镍流向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宏观变量;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

非基督教文化的人口大国历史性完成城市化与现代工业化;

与历史上R国的巨大差别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宏观变量;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

非基督教文化的人口大国历史性完成城市化与现代工业化。

与历史上R国的巨大差别

中国供应链的超大规模性与网络效应尚无替代版本

劳动人口与城市集群

物流总量

中国既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第二大需求市场;

出口中仍有1/3由国际公司贡献

中国供应链的周边融合程度更高;

一带一路与全球投资持续增长

外国来华与中国对外投资进一步增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商;

中国仍是全球最好的股权融资市场。

“两头在外”决定了中国高度对外开放的长期战略

出口:机电装备与消费品为主;

进口:初级产品、矿产与机电为主。

二.供应链安全的四个方面

稀缺资源、重要基础设施、关键工业能力、科技创新

大部分矿产资源在地球上分布不均、且集中度较高、品味持续下降;

在大部分矿产资源上,中国(或大部分国家)高度依赖进口;

资源国与生产国绝大部分不重合,必然需要大规模的全球贸易。

深水港口的地理资源稀缺性;

国内很强的基础,海外持续布局

造船等装备行业:LNG与VLCC

国际海运的装备制造:

运距越来越长,船越来越大;

岸线泊位资源越来越稀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装备工业能力:除半导体、大飞机、机器人等领域,中国装备产值均在全球前列。

关键工业能力

新型举国体制:大国从来重视国家战略与产业政策的配合。

 三.产业供应链的国际比较 

规模、效率、成本与迭代速度

化工是一个典型的行业:

资源属性,但越下游则对资源价格敏感性越下降,而对一体化能力越敏感;其背后是重化工业基础与工程师红利的作用;

除初级产品与高壁垒电子化学品与部分高分子新材料,中国在大部分中游化工品的规模与成本优势显著领先全球;

对港口岸线等大物流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环保与安全的要求很高。

化工:中国企业在一些重要产品上取得显著优势

家电:

从代工到ODM与自主品牌;从设计、产品开发到生产,全球最大产能;

消费电子化越来越明显;产品迭代速度要求更高;电商助力发展;

产业集群与工程师红利是关键因素。

全球产能布局的前提是本土强大的供应链控制能力。

同样是供应链很长的复杂产品,供应链配套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成本优势与迭代速度的关键

纺织服装:

纺织品持续增长,成衣环节产能转移至东南亚、伴随是面辅料出口增速加快;

相对短链、人工成本占比高(约30%)。

新能源产业:长链、垂直一体化与快速迭代

药物创新产业:高级科技人才的研发效率

药物开发是一个从科学发现、科研管理、临床开发到精益生产、销售管理的漫长过程,对过程效率与成功率的要求极高;研发与临床开发的部分外包是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红利。

小结与思考

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可能趋势

关于全球,如何从乱纪元新秩序

1.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内部面临长期较多挑战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与重塑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 贸易摩擦、技术禁运与地缘政治冲突,供应链重建与备份,都会转化为发达国家的通胀;各国可能无法承担长期冲突的巨大的经济与政治成本;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非常困难;3. 从WTO框架下的高度耦合与相互依赖,到更多的双边、多边或区域协议;4. 更多考虑多元、区域化的供应链安全与自主可控的备份;大国周边与资源国受益:东南亚、东欧、埃及、墨西哥,非洲,南美;5.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长期的供应链安全可能是地缘政治与外交关系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因素;6. 重建WTO秩序?

关于中国:基础扎实、全面开放合作、努力补短板

1. 上游资源的缺乏与下游需求的拓展(两头在外)决定了政策的全面开放;2. 地理资源、庞大的工程师与产业工人红利、完善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与重化工业基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市场等要素同时成立,受益于超大规模性与供应链的网络效应,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非常可持续;3. 中美关系越复杂,对外开放与全面合作的力度将越大;4. 1)初级产品、2)劳动力成本或能源成本占比高的产品的相对优势趋向于缩小;5. 供应链长期的国际地位相当程度上反过来取决于外交策略,2022年下半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投资的思考

1.中国在相当多领域的工业能力的国际比较优势仍在相当长时间仍十分可靠,国际贸易份额仍可能进一步提升;2.对上游资源、重要基础设施(及其相关装备制造业)的长期重要性可能被忽视;3.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去通胀的产品则大概率不会受影响;争夺技术高地的产品发展路径更为曲折,但国产化的长期空间也更大;4.中国在补足前沿技术短板方面是一个长期过程,重视长期目标与中短期效果可能的落差;5.“潜龙在渊”:企业家决策考虑的期限更可能超过大国的政治周期;观察全球大企业长期布局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