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榜单中隐藏着一个关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法则:拥有丰富上游资源,且深度渗透到贸易的每个重要环节中,掌握真实供需数据的巨头,才能深刻影响大宗商品的定价,并从中获得巨额收益。
相反,他们以下的大多数从业者都因无法掌握数据,而一直冒着巨大经营风险。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波动频繁、幅度大的特征。他们必须敢于冒险。
中国乃全世界大宗商品最大消费国,却因缺乏匹配的定价权,历史上吃过很多亏,遭受过的损失难以计算,且继续面临着巨大价格风险。
大宗商品关乎国计民生。所以,中国更需要培育具有规模的大宗商品生产商和贸易商。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大宗商品产业布局的变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其演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由垄断厂商定价,转为受供需关系的市场定价,最终形成了基于公开、公正、高度透明的期货市场定价模式。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商品原油,其定价模式的演变则是以这三种为主:第一阶段垄断定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原油的定价权被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掌控;
第二阶段是现货市场定价阶段,随着原油现货贸易市场不断发展,垄断定价模式逐渐被打破,油价逐渐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
第三阶段是期货市场定价阶段,随着石油长期合同和远期交易规模的扩大及占比提高,原油价格开始与远期市场价格挂钩,于是原油期货市场价格逐渐成为原油定价基准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加一定的升贴水,形成了目前“期货价格+基差”的原油定价模式。
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来说,拥有丰富上游资源,且深度渗透到贸易的每个重要环节中,掌握真实供需数据的巨头,能深刻影响大宗商品的定价,并从中获得巨额收益。相反,他们以下的大多数从业者都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掌握重要的一手数据,而一直冒着巨大经营风险。
近几年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幅度难以用商品的供需关系来解释,更多展现出其金融属性。在日渐“金融化”的全球商品交易体系中,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不仅存在于实体买卖之间,还掌握在期货交易者手中。
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参与期货更多是为寻求价差,而非套期保值,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商品期货交易的规模与实体商品交易规模之间的比例,还改变了商品的期货交易结构。这也使得大宗商品的期货定价机制不再完全取决于实体商品的供求关系。商品的定价机制与其定价权密切相关,其内容包括商品潜在或普遍认可的定价规则,或贸易双方确定或参考的定价基准。
因此,可以说,定价权则是定价机制的核心。
01
大宗商品价格变动与衣食住行
大宗商品是指经济活动重要的基础商品,主要包括基础能源产品、基础工业原材料、基础农产品和贵金属。大宗商品不进入零售环节,这是大宗商品的特性之一。因此,这个产业并不为一般人所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宗商品的地位不重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涉及大宗商品开采、生产、加工、贸易的企业约占16%,但很多都不为人所知。一些企业的营收超过苹果、阿里巴巴等,但知名度远不如后者。
大宗商品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很多初级产品被认为是“制造业的粮食”。这些原本生硬的物质通过工业生产成为各类消费品,最终与消费者发生了温情的联系,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安全舒适的房子、载着全家去旅行的汽车和汽油等,是生活品质的全面保障。
但在缺乏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国家,人民的生活品质易受影响。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波动频繁、幅度大的特征。极端情况下,价格年比波动可达100%。而且每一笔大宗商品交易所涉及的规模和金额都很巨大。因此,价格波动往往会瞬间摧毁相关企业。
此外,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能源价格的变动,高耗能的建材、化工品及冶金行业首当其冲。钢铁和铝等金属原料价格的跳升,会传递到工业品领域。化肥生产成本的飙升则意味着下一季谷物的生产成本跟进走高,而建材价格上升则会传递到新建住房中。
在中国市场,曾有过发电所用的动力煤期货价格一周升破每吨1330元的情况,创下历史新高。在通胀时期下的物价失控会加剧宏观市场经济的恶化,在2008年和2014年两个大宗商品“熊市”周期里,中国大量厂商倒闭或收缩业务。可见,对于大宗商品消费国而言,价格波动影响至深,最终波及人民的衣食住行。
02
敢于“走出去”就能拥有“软实力”
追溯中国大宗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源头,在欧洲科技兴起科技浪潮和工业革命时,中国闭关锁国,火烧远洋舰队,向世界关上大门。这样来看,无缘工业革命的中国更缺失有能力、有意愿走出国门扩张经营的企业主。
定价权是指厂家对其产品价格制定的主动权。若改变其价格不会对需求产生过大负面影响时,拥有定价权的企业则可以在成本上升时将其新增成本顺利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其需求量。这样的企业不是行业龙头,就是拥有较强技术壁垒的企业,尤其是其商品是刚性需求商品时,企业更可以享受垄断定价权所带来的垄断利润。
在现代国家间的战争中,大宗商品定价权相当于一件“武器”。如今,国家间的比拼靠得更多的是“软实力”。大宗商品定价权就如同科技实力、自然资源,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我国遭遇的主要问题是,在国际贸易价格形成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影响力,因此连年遭受巨大损失。因此,中国大宗商品企业要敢于“走出去”,不断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生产工艺来增强其行业地位及市场话语权。大宗商品定价权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03
寡头垄断与“高价进口风波”
大宗商品价格是国际经济的晴雨表。在国际大宗商品领域,围绕着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资源掌控和对定价权的主导上。大宗商品贸易国际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作为全球定价中心的国际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价格为基准价格来确定国际贸易价格;另一种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供需方进行商业谈判以确定价格。而中国对这两种定价模式都缺乏合理的影响力。
中国曾在大豆贸易和铁矿石贸易中都遭遇刻骨铭心的“高价进口风波”。2004年,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处于高位前后,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但随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出现了罕见暴跌,很多国内厂商因此资金链断裂,经营陷于困境。
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开始大量增加,中国厂商曾遭遇“铁矿石天价进口事件”,铁矿石的进口价格随着进口量的攀升而连年高涨。2005-2006年度涨幅更达到71.5%的历史天价。中国企业曾为此付出了高昂的采购成本。
在进口量大幅攀升的同时,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也节节上涨,而且,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坚持低价路线。“高买低卖”无疑极大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人民生活,并威胁经济安全。
随着铁矿石进口量逐年大幅提升,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定价权问题的重要性。全球80%的铁矿石资源均被世界三大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英国力拓集团控制。随着铁矿石进口量逐年大幅提升,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定价权问题的重要性。
2004年,宝钢集团加入铁矿石价格谈判,但作用并不明显。2005年,经过艰难谈判,中国企业最终仍然不得不接受71.5%的涨幅。2006年,在挣扎了半年、经过六轮谈判后,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比上年度继续上涨19%。
由于很多大宗商品均被寡头垄断。虽然我国大宗商品进出口总量全球第一,但在定价权上所能争取的空间相当有限。大宗商品交易仍由少数寡头垄断。他们拥有丰富的上游资源,且深度渗透到贸易的每个重要环节中,因而拥有广阔的资讯网络,能够深刻影响大宗商品的定价,同时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获得巨额收益。
2022年2月,俄乌局势陡然升级。在此形势之下,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俄乌局势升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地缘政治风险急剧上升;二是市场的避险情绪抬高,风险资产势必遭遇打压。
地缘政治风险急剧上升,导致贵金属价格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因为两者的定价模型里面都包含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俄乌局势升级虽然并不会导致原油的供应受到非常直接的干扰,但是由于市场担心欧美可能会制裁相关国家能源部门,所以油价大幅上涨。
同时,乌克兰是全球第四大粮食出口国,局势升级可能会直接影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的供应。此外,俄罗斯原油、天然气和铝的产量均占比全球较大的比重,而能源端价格的推涨又会衍生到众多工业品加工成本的抬升。另外,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有一定量的菜籽出口量(总出口占比全球约20%),因此农产品中的油脂除了会受到原油上涨的带动外,油料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在目前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偏紧的大背景下,也将进一步推涨农产品的风险溢价,短期内部分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冲高。
对于大宗商品起来来说,相关涨价品种偏上游的企业将受益于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增加,因此可考虑在市场情绪回落时,借助相关品种的期货进行卖出套保锁定利润。相对而言,相关涨价品种偏下游的企业,则存在止损需求。由此可见,在寡头垄断影响下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相关风险更大。
04
科技赋能各自创新,中国大宗供应链四巨头快速走向世界
为了打破贸易壁垒、占据国际市场,近十几年来,有不少中国企业积极发展科技创新,走向世界。从国内大宗商品CBMI指数情况来看,据相关数据,2022年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2.3%。各分项指数中,供应指数和库存指数均出现回落,销售指数则明显回升。
我国大宗供应链行业格局分散,龙头企业市占率在2%左右,但是近年来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龙头企业持续成长。据统计,2016至2021年,我国CR4市占率由1.21%快速提升至约5.5%。
其中建发股份、物产中大、厦门国贸、厦门象屿市占率分别为1.77%、1.41%、1.16%、1.16%。未来下游制造商或愈发重视供应商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厦门象屿等龙头企业能够提供贸易、物流、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商,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厦门象屿年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全球市场竞争来看,全球金属及能源化工巨头包括嘉能可、托克、维多等;农产品巨头为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其中,嘉能可、托克、维多等金属及能源化工巨头的营收规模超1万亿人民币,而四大粮商收入规模均在2000亿元以上。
国内企业建发股份、物产中大、厦门国贸、厦门象屿的业务既有金属、能源,也有农产品,这些企业2021年的收入体量大约在5000亿元左右,和全球巨头体量相比,仍有数倍成长空间。
注:美元:人民币按6.7:1换算。
(1)物产中大:坚持一体两翼战略,推动能源产业发展
物产中大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之一,坚持稳一体(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强两翼(金融服务、高端制造)。在商业模式方面,物产中大较早从赚取买卖差价的传统贸易商转型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并致力于成为产业生态组织者,以供应链思维做产业链整合,构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供应链+”产业生态体系。物产中大金属、能源、化工、汽车服务等核心业务营业规模均位列全国前列。
如物产中大金属“金属智链”平台深化 仓储、钢厂系统直连,实现订单实时响应、物流全程跟踪、货物安全交付、金融便捷服务。
图片来源:物产中大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物产中大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坚持“一体两翼”战略,创新模式,优化结构,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实现营业总收入5765.49亿元,同比增长2.49%;实现利润总额77.66亿元,同比增长4.05%,净资产收益率12.69%。
图片来源:物产中大2022年年度报告
根据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板块营业收入5447.72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公司营业收入94.49%,利润贡献70.34%。其中,金属、能源、化工、汽车服务等核心业务营业规模均位列全国前列。其中,销售钢材6002.14万吨,铁矿砂4165.34万吨,煤炭5321.66万吨,化工1222.95万吨。
例如,基于系统解决方案的金属供应链集成服务围绕钢铁全产业链,上游原料端矿石有丰富的国际化采购渠道;中游链接百余家长期合作的大中型钢厂,形成遍布全国的钢材资源网络;下游围绕核心优质客户,解决原材料组织、材料保供、成本管理、物流规划和金融服务等配供配送基础需求.同时市场网络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真正做到“比钢厂更懂市场、比市场更懂钢厂”。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公司在香港、新加坡两地设立了境外子公司,并已设立越南代表处、巴西代表处、印尼代表处等14个海外代表处,不断融入国际市场,扩大钢铁供应链的延展性和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0亿元,其中进出口总额78亿美元。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海外市场网络的建设和拓展,钢铁产品主要销往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巴西、智利、土耳其、澳大利亚以及非洲、中南美等区域市场,全球营销网络日臻成熟与完善。2022年,公司钢铁产品出口金额超过47亿美元,已成为中国主要钢铁出口贸易商之一。在立足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公司着眼于全球钢铁资源网络,注重开发海外优势资源,大力拓展第三国贸易。
近年来,公司铁矿砂业务规模增长迅速。2022年,公司销售铁矿砂1416万吨。铁矿砂资源主要来自巴西、澳洲、印度、南非、乌克兰、智利及东南亚等地,公司与力拓、BHP、淡水河谷为代表的主流供应商和来宝、PT、嘉能可等国际知名贸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建发股份:坚持高质量发展,黑色金属供应链利率上升
2022年建发股份供应链运营业务分部净利润第一,为42.37亿元,同2021年相比,增幅26.46%。供应链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963.19亿元,同比增长 13.86%;实现归母净利润40.14亿元,同比增长23.07%;净利率为0.61%,同比增加0.06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19.36%。
图片来源:建发股份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建发公司经营的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品、农产品、能化产品等主要大宗商品的经营货量约2亿吨,同比增速近10%,多个核心品类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其中:钢材经营货量超5300万吨,同比增长超17%;农产品经营货量超3000万吨,同比增长超9%。
在全球业务中,公司2022年农产品经营总量超3000万吨,在美国、巴西、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公司具有稳定的资源获取能力,与大型国际粮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北美、南美、欧洲、黑海等全球农产品主产区优质货源。通过物流网络实现全球化布局,为灵活调配货物流向及参与客户库存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公司深耕铁合金全产业链,拥有从海外矿山到大型钢厂的全链条、一体化、多业务模式运营能力。此外,公司从世界主流矿山直接渠道获取资源占公司铁矿总进口数量60%以上,与境内外超过500个物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22年公司钢材经营总量达5300万吨,铁矿石进口量近4000万吨
(3)厦门象屿:销售净利润持续提升,农产品、煤炭供应链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近三年,厦门象屿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归母净利润保持稳健增长势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2.23%、51.30%、41.21%,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持续提升,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图片来源:厦门象屿2022年年度报告
2022年,厦门象屿黑色金属供应链尽管经营货量、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但在优化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逐步提高焦煤、焦炭比重后,整体毛利及毛利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铝供应链还原期货套保后毛利实现翻倍增长,但由于品类结构变化导致整体经营货量有所下滑。
农产品供应链由于市场化原粮收购占比提升、毛利率较高的竞拍粮收购占比下降,毛利和毛利率有所下滑。煤炭供应链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户资源提升市场份额,毛利率有所下滑,但经营货量和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图片来源:厦门象屿2022年年度报告
在大宗商品供应链投资领域,围绕供应链业务发展,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提升全链条供应链管理服务能力为目标,深化产业链战略合作,投资发展印尼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玉米深加工、造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化纤生产等制造业企业。
象屿PT.OSS公司主要负责运营象屿集团投资的位于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工业园区内的象屿印尼250万吨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是厦门市国有企业跨洋出海“走出去”开展国际资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厦门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最大项目,计划在2021年实现全面投产,投产后将形成至少300亿元的年产值。
(4)厦门国贸:能源化工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快速扩大农产品经营货量
厦门国贸供应链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57.73亿元,同比增长10.82%,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96.91%。其中,煤炭、粮食谷物、铜矿等主要业务品种的营业规模增加,为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及利润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图片来源:厦门国贸2022年年度报告
厦门国贸的经营货量保持稳健增长态势,铁矿、钢材、粮食谷物的经营货量同比增长分别超20%、8%、50%,其中,铁矿经营货量超8000万吨,同比增长超20%;钢材经营货量超3000万吨,同比增长超8%;粮食谷物经营货量超1200万吨,同比增长超50%。铜矿、油品、饲料等品类经营货量增超100%。公司新兴品类煤焦、硅锰、废钢、LPG等已初具规模。
图片来源:厦门国贸2022年年度报告
在全球化业务中,国贸资本紧抓菲律宾市场,瞄准越南经济增速先锋。2023年1月,国贸股份冶金板块旗下厦门国贸金属有限公司驻菲律宾办事处、越南办事处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落子缅甸、印尼、迪拜之后,国贸股份冶金板块在国际市场布局的又一突破。至此,国贸股份已实现对东南亚钢铁优质资源的全方位覆盖。
近年来,国贸股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速国际化进程。公司高度重视在东南亚国家的钢铁供应链业务布局,菲律宾、越南办事处的正式成立,将与缅甸、印尼网点协同、资源共享,加速公司钢铁业务在东南亚营销网络的全面本土化。未来,希望厦门国贸金属国际业务团队能以丰富的国际供应链运营经验和高效的执行力,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供应链服务。
05
中国大宗商品未来发展规划
大宗商品领域而言,中国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实体产业基础带来的现货贸易和消费体量。要争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最好的策略一定是扬长避短。随着我国大宗商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境内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现货贸易量也快速提升,但相比托克、嘉能可等国际主要交易商,在规模、营收、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等方面尚有差距,我国大宗商品未来交易商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
(1)加强境内期货市场与境内外大型商品交易商的合作
建议加强境内期货市场与境内外大型商品交易商的合作,合力推动构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良好生态。
一是创新场内外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和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航运、天然气、稀有金属、电力、生物燃料等品种的研发上市,推出场外期权、商品互换、掉期合约等工具,为大宗商品交易商管理风险提供多元化服务;针对大宗商品货值高、利润低的特点,创新仓单融资业务模式,缓解大宗商品交易商资金压力。
二是发挥交易商在全球的设施和客户优势。利用国际大型商品交易商在全球仓储、运输、管道和产业客户等方面优势,在交割仓库布局等方面加强合作。
三是进—步建设和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宗商品交易商提供国际领先的现货贸易集散中心。
(2)建立大宗商品信息收集、共享机制
建议交易商境外分支机构、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信息收集作用,及时对境内外大宗商品生产、交易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升市场透明度的同时,提高境内交易商对行情的预研预判和风控水平。
同时,建议参照国际相关机构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和制度,保证市场信息的客观可靠性,这对稳定发展大宗商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3)协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
国际贸易中除了价格波动风险,还面临着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增加以人民币定价的大宗商品贸易量,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建议境内大宗商品交易商积极通过货币互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市场业务、跨境项目贷款、跨境融资等方式,在更大范围、更多品类、更大金额的大宗商品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境内大宗商品交易商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4)加快培养境内大宗商品交易和风险管理人才
建议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大境内参与大宗商品交易、风控人员的培养力度,以提升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商使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国际影响力。
(5)积极布局全球市场
主动到国际上寻找、并购、合作大宗商品源头矿山、农业等资源,实现全球资源、全球采购,全球市场。